8月 29, 2009

看片小記 惡棍特工+啞女情深+我女若蘭

今年夏天的強片好像在八月傾巢而出,上星期看了塔倫提諾的新作《惡棍特工》(Inglorious Basterds, 2009),相當滿意。這星期是八月最後一週,還有李安的新作Taking Woodstock好戲可期(我好猶豫要不要去看英語版的波妞)。

《惡棍特工》並沒有追殺比爾落落長又有點玩過頭的微悶,整整兩個半小時的片長毫不影響整體的流暢感。塔倫提諾大概把他說故事和經營角色魅力的功力發揮到極致了,開頭的法國鄉村小木屋的Hans Lande光芒奪目的戲碼、中後段小酒館的片段、還有片尾的火燒電影院的段落,全都引人入勝。坊間關於這部片的討論太多了,有人對塔倫提諾賣弄電影史知識頗為反感,我倒覺得還好;有人則指出他依然對攝影剪接等技巧不思長進,這我就有同感了。不過片尾火燒電影院的最後幾幕很有表現主義的況味,倒是個小小的驚喜。

不過有兩點很少人提到,不知道是不是太不重要了。首先這是塔倫提諾第一部時空背景不是設定在當代的電影吧?這對塔倫提諾本人來說算是一小突破吧。雖然說他還是大玩他的B級電影元素,而且效果出奇地有趣,但是多少也必須做點服裝道具考究什麼的。別人怎樣我是不知道,但是我有點難想像他耐住性子去搞這些玩意。其次,這是塔倫提諾極少數極少數在電影中不打亂線性敘事,規規矩矩把故事從頭到尾說完的作品。奇怪,還真的沒人想要問他這些問題喔?

網路上到處都是的專訪和影評這裡就不連了,但是要特別介紹的是電影官網,有個超級炫的功能,就是提供讓網友自製桌布。酷不酷?強烈推薦鄉親看完片之後上去玩玩,像我一樣弄一個來亂的桌布吧。


啞女情深 (1965)

李行在拍完《婉君表妹》嚐到票房吃香的滋味後,立刻又拍了瓊瑤作品改編的這部電影。這部片也得到第四屆(1966)金馬獎的優等劇情片、配樂、錄音、和特別演技(王莫愁)四個獎項。我必須誠實講,在忍受完兩部瓊瑤改編電影之後,我對她那種灑狗血到近乎變態的苦情女故事已經受夠了。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三廳電影能夠長紅幾十年,真是不可思議。回想起來,更讓我不解的是,能夠拍出內容層次都豐富的《蚵女》和《養鴨人家》的李行,為什麼會拍一連串剝削保守至極的瓊瑤電影?

本校圖書館藏僅有的李行作品,看到這裡也差不多了。之前有買他稍後出品的《秋決》(1972),觀後印象甚佳,但如今我對李行作品最有興趣的,是他在台聯影業公司時期拍的台語片,包括王哥柳哥系列、白賊七系列等。這就要等回國去找了。

Youtube有整部啞女情深,該不會是瓊瑤信徒的功勞吧??

我女若蘭 (1966)

不知道能不能把這部片也放進民國五十年代的健康寫實國片風潮中?我想應該算吧。

李嘉導演作品不少,但在國內影壇的地位遠不如同時崛起的李行和李翰祥等。李行在中影的首部作品《蚵女》其實是他和李嘉合導。兩年後李嘉獨自導了這部由唐寶雲擔綱的《我女若蘭》,讓他拿到此生唯一的金馬獎。這部片在第五屆(1967)金馬獎大出鋒頭,不但讓李嘉拿到導演獎,也拿下最佳劇情片、攝影、美術設計、剪輯、童星(謝玲玲)等六個獎項,算一算應該有全部的1/3了吧。

對了,這裡要提醒一下,金馬獎在第十五屆之前是沒有入圍名單的,採取的是直接公佈得獎名單的方式。這代表什麼意思你們知道吧?就是上頭的說你得獎你就得獎了,不用來套又入圍又角逐的麻煩事。還有,當時的獎項跟現在的有些不一樣的地方,除了完全沒聽過的童星獎,還有令人不解的優等劇情片獎,特別跟最佳劇情片區分開,請問是安慰獎還是怎樣?


看老片的一大樂趣,就是看那些明星當時的ㄔㄨㄛˊ樣…真的!我對謝玲玲是不熟啦,可是看巴戈小時候的樣子真的好鮮喔!(不要懷疑,圖右是謝玲玲,圖左正是巴戈)而且看他們演得那麼入戲,真是必須由衷佩服。還有那個葛香亭,他真的演老爸演上癮了會不會?其他像是萬年表哥江明啦,第一女配角林雁啦,這些固定班底演來演去都是差不多的角色,也該累了吧?

不鬧了…總之,《我女若蘭》就電影語言和敘事來說頗為活潑。比如說在若蘭小時候,小兒麻痺症剛開始發作時,影片會突然插進她想像(或回想)自己跳起芭蕾、翩翩起舞的畫面。這種非寫實的畫面和跳接回她病情發作的殘酷現實,兩相對比下反襯出若蘭的心境,是之前看過幾部同期電影中所沒有的嘗試。

另外還有一點我認為很值得一提,是關於探討戒嚴時期電影美學這題材上可能會有幫助的。跟幾年前其他健康寫實國片聚焦於鄉農漁村相比,本片的健康寫實焦點轉移到首善之都台北市,對於宣揚國家德政的置入性行銷也有鮮明的轉變。《蚵女》和《養鴨人家》在這方面的共同點在於,養殖農牧等產業幾乎是村民生產活動的重心,而政府統治對農民生活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養殖農牧業的生產力。也就是說,村民的生活就等於討生活,而我們看到片中嘉義漁村農村牡蠣肥鴨蛋大稻榖豐收,就直接印證了政府「照顧」農村生活的成果。片中常常出現的農會專員,就是整個國家機制在地方上的代言人,因此統治力量是看得見的,統治效果也清楚直接。

但是這些國家機器的作用要怎麼在都市生活中表現呢?場景設在台北市的《我女若蘭》,用許多篇幅讓觀眾看到幼時的若蘭辦生日派對,表哥從國外帶回來光鮮亮麗的玩具汽車,還有若蘭全家去看她的芭蕾舞表演。而若蘭因痲痺症半身不遂後,寄情蘭花栽培,到最後在蘭花大賽得到冠軍。從頭到尾鮮有政府官員出現,也不太看到片中主角工作討生活的情節。這代表本片無關乎國家機器運作、人民生活福祉了嗎?應該不是。我們可以這樣看:如果說當時關於農村生活的描寫,要透過生產活動的穩健成長還有國家機器的深植民間來展現國家的統治力,那麼關於都市生活的描寫則恰恰是反過來的。在若蘭所處的都市生活中,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都市人追求休閒的文化活動,透過這些與工作無關的閒暇娛樂,來表現首善之都自在安穩的生活秩序。

我們特別可以從中間接機的那一段,表兄妹(江明與林雁)簡短的對話中看出這個題旨。表哥從松山機場出來的路上嘆道,台北的街道變得都認不出來,答者(應該是表妹的爸爸)回說因為政府建設,台北變了很多,應該多回來看看。就這麼三言兩語,道盡了國家機器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無關基礎產業本身的其他生產活動。所以在這部片中,國家政府看似缺席卻又無所不在,彷彿無關民生卻又深入你我之間。也就是說,政府德政對於台北市民來說,表現的正是他們可以不用一天到晚煩惱討生活的問題,正是他們可以在工作之外去追求休閒生活娛樂活動。所以片中的主角不必整天忙著辦公,也不必煩惱像是牡蠣養不肥這樣的事情,而可以替小孩辦派對、參加小孩的芭蕾舞表演,建溫室讓女兒養蘭花。「文化」這個觀念跟中產階級生活的關係,透過這部片非常精準的描寫,(也許是頭一次)直接而明晰地呈現在戒嚴時期的台灣觀眾面前。

最後要抱怨一下中影發行這一系列國片DVD,影像品質奇糟,DVD粗製濫造,《我女若蘭》的畫質差得離譜,完全看不出來有數位修復的痕跡。中影該算是民營的國家單位吧??老國片是全國人的影像資產,這樣糟蹋真是令人心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