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28, 2009

看片小記: 光陰的故事 & 最想念的季節

學校圖書館的國片DVD現在可以挖得到的要往後推到解嚴前後的時期了。大約看了幾部下來,一個很鮮明的特色就出現了,就是文人出籠拍出了一長串很有知性色彩的作品,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台灣新電影。民國六十年代末期以降的國片,至少就中影推出的作品來看,簡直是文藝界人士的同樂會。我把侯孝賢作品放在以後談,這裡先談兩部同是中影出品、調性頗類似而且推出時間很近的電影。

光陰的故事 (1982)

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四人合導的《光陰的故事》在當代國片史上算得上是實驗性很強的作品吧,雖然當時在金馬獎沒有斬獲,但應該是直接啟發了一年後在金馬獎成績甚好、三人合導的《兒子的大玩偶》。又要多人合導,又要協調彼此風格,還要扣住主題,真堪高難度演出啊。只是四段短片是否彼此呼應、講出了一個光陰的故事,我倒是看不太出來。


這四篇是四位導演的集體創作,也是他們的首部作品。就這四個新手導演的電影來說,捧場的演員陣容還真是驚人,從石安妮、李國修、管管、張艾嘉、到李立群,有劇場新秀有影歌雙棲明星有文壇健將,當真是包山包海,有情有義。

把四個短篇拆開來各自品評,雖說柯一正〈跳蛙〉和張毅〈報上名來〉的通俗劇風格顯然較親民易懂,但陶德辰的〈小龍頭〉和楊德昌的〈指望〉才是我的首選。這兩部風格相當一致,都用非常少的對白、大量依靠畫面本身與鏡頭運用來說故事,從小孩子的眼中看大人們奇特怪異的世界,並且同時傳達童年/少年成長獨有的困惑、苦悶。特別推薦〈小龍頭〉,我猜早期的王家衛應該從這短篇偷學到不少步數哦,光看開頭的一分鐘就知道了。第一次出手便十足搶眼的陶德辰本篇成績堪與楊德昌並駕齊驅,實驗性強卻又不致於艱澀難懂。可惜他作品極少,自本片後竟只又拍了兩部電影,真是觀眾的不幸。


最想念的季節 (1985)

這部片其實非常主流,比較像是文人拍偶像劇,有點知性卻又其實頗芭樂。這部片要討論的話其實也可以談一談,但是就它呈現經濟開始起飛台灣下的中產階級台北、大都會的單身女子、小康的農村生活等等,好像也沒什麼特別需要深入剖析的。

我比較注意到的是兩個設定,這兩個設定都跟女主人翁劉香妹有關。首先這故事開始於張艾嘉飾演的劉香妹因為和公司裡的已婚主管發生關係、並且懷孕之後需要找個男人假結婚。這層設定非常有意思,因為它直指了當時台灣社會,或者應該說民國七十年代大台北在迅速變遷下的某個騷動不安:婚外情與私生子。重點並不是說台灣到了那時候才開始有婚外情,而是台灣社會到了戒嚴時代尾聲的此時,合法婚姻關係外的慾望變成一個需要整個社會去面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得以反映在電影這個大眾傳播媒介上,代表這批文人導演的創作重心,已經衝破政宣工具這層障礙,直視市民階層面對各種生活問題的態度。

女人在現代台灣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適婚年齡的結婚壓力、單身生活的種種問題,她也要面對一旦懷孕後旁人的指指點點,哪怕是當時的台北。這些生活中的大小事反映的不但是我們社會中的男女不平等,也是我們社會尚未深刻檢討性別與倫理的問題。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電影剛開始的劉香妹總穿著很不合乎台北副熱帶氣候的大衣和圍巾層層衣物。有一幕在她與飾演男主角畢寶亮的李宗盛的會面中,畢寶亮問為什麼她總是穿好多層衣服,劉香妹回答到因為她喜歡。或許其實不是她喜歡,而是面對這麼多的束縛之下的不得不然;裹著劉香妹的層層衣物其實是台灣社會對女人的重重包圍,而她無力擺脫,於是只能學習與之相處。這個意味深遠的設定雖然在片中沒有太多的發揮,但是一針見血,令人讚賞。

除此之外電影的後半段就很偶像劇了。我一開始說藝文界的同樂會,從幕前幕後的卡司一看就知道:演員從甫出道的李宗盛、小野、吳念真、楊麗音、文人前輩管管(他好愛上鏡頭!!)、還有藝人老前輩文英,原著兼編劇朱天文,編劇陣容且囊括丁亞民和侯孝賢。你說這是不是藝文人士的同樂會?導演陳坤厚以攝影起家,轉戰導演一職後成績斐然,可惜本片不在其列。

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這兩部片,包括之前討論過的早期國片,幾乎都能在網路上找得到。這裡跟鄉親交換一個心得:去孤狗影片網頁搜尋,輸入影片全名。像是最想念的季節,為了不要和品冠的同名歌曲強碰,最好再加上主演明星的名字比如說張艾嘉;至於像光陰的故事,為了和台灣近年的同名連續劇區隔,最好也打上短篇名稱像小龍頭。有的網站需要加入會員才能看,要不要加入自己決定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