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7, 2010

【Girl in Translation】 (2010) Jean Kwok

這本小說當初是怎麼會想到要買的呢,其實我也記不真切了。也許是被書名給吸引,也可能是猜想這位作者說不定是本家人;如果不是這些荒唐毫無道理的原因,那大概就是因為這小說是另一本有關當代美國華人移民的故事,才會讓我想一窺堂奧的吧。

我用了四個晚上睡前的枕邊時間,大約看了一半的進度。我必須要說這真是一本令人失望的作品,有點納悶作者特殊的移民經歷,長春藤大學的顯赫學歷,還有名出版社的加持,到底哪裏為這本半自傳性的小說增色了?這是一部筆調詼諧輕鬆但著眼中下階層華人移民生活的作品。它從一對移民母女的女兒的眼睛,來看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生活、血汗工廠的經歷、還有進入另一個語言文化情境中的困惑與新奇。書名中的“Translation”是作者的利器,用來表現英語還不熟悉的女孩耳中聽到的怪字。這些看起來莫名奇妙而且根本毫無意義的字眼,或許對英語讀者造成閱讀節奏的斷裂與荒謬感,但作者有意模擬女孩聽覺經驗的創作動機,卻可能是反映許多美國移民的生活。這個創作企圖頗有野心,也對英語情境下的少數族群移民生活之初遭受的許多悶氣與無奈,頗有「伸張正義」的效果。作者也善用血汗工廠的生活體驗,讓我們看到在那個情境下勞動求生存的工作者,看到的是和我們相同的生活世界下並不一樣的空間,比如說日常生活的消費,在他們的眼中變成縫製裙褲的數量,去換算一頓飯、一個新書包,或是地鐵車票。

但除此之外本書只能算是乏味平庸的小說,作者並沒有去開發上述翻譯與誤解、動與消費等生活經驗在文字書寫上的深度,使【Girl in Translation】完全無法為華裔美國文學開拓新的版圖。全書淺白平板的文字或許是為了呼應小女孩的智識年齡,但是故事毫無讓人玩味思索的餘蘊,文字本身的想像空間也極度貧乏。許多華人移民生活經驗中的陳年老梗,在小說中毫無新意地一耍再耍。試問:假使這本二十一世紀初問世的華人移民文學中出現的情境、遭遇、心態、回應與反省,和湯婷婷四十年前轟動美國文壇的作品相去無幾,那麼這本充滿陳腔濫調的小說又有什麼值得讓人細讀的呢?

這是本書少數引人聯想的有趣之處:為什麼過去四十,不,應該說一百年來的華人移民文學,總是在沉迷於美國/西方富裕與科技進步、女權進步、民主開放、種族熔爐、現實生活的殘酷、華人社區內部猜忌鬥爭、古老中國文化的莫名優越感等種種刻板印象之間不斷循環反復呢?也許這本書由於是作者援引自身移民經驗,所以種種看起來老掉牙的陳套其實還是存在。但如果歷史往往自我重複,我們只是進入另一個循環,那麼本書作者身為她這個世代的發言人ㄓㄧ,應該要讓我們看到她對於她成長經驗更深刻的反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