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13, 2010

高屋建瓴

有個新字哦,沒查字典一時間還不確定怎麼唸說。瓴,ㄌㄧㄥˊ,音同「零」、「玲」,意思是屋上仰蓋的瓦…解釋了還是不知道在講什麼;比較詳細的解釋有說它的形狀像溝,用來引導水,所以「瓴」的俗稱又叫瓦溝。

既然跟瓦有關,有些詞像是「瓴甓」、「瓴甋」就都跟磚塊脫不了關係。不過憑空又多了兩個生字,還不一定會讀,就不多說了;「甓」唸作ㄆㄧˋ,音同「屁」,「甋」唸作ㄉㄧˊ,音同「笛」。好像都是現在用不太到的字詞了。

但瓴也作水瓶解,或泛指乘水的瓦器,這個用法就跟今天要介紹的成語有關。「高屋建瓴」可絕了,「建」居然不是建造?!根據教育部網站,這裡的「建」是傾倒的意思,該不會是破格的用法吧?不管。「高屋建瓴」這樣組合起來,意思是自高處往下倒水,比喻居高臨下,形勢無法阻擋。之前上傳的中西日報社論中,把高屋建瓴和「黃河倒懸」放在一起,都是一樣的意思;但「黃河倒懸」卻沒出現在字典裡,想來又是作者自認高明的破格用法。

再次受教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