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30, 2010

轟看《中國性文學史》

這書名乍看之下容易使人誤解,以為是一本關於情色文學的史書。瀏覽過後大致可以這麼理解,一套兩冊、總數近六百頁的《中國性文學史》,其實是關於書寫情慾色的中國通史。作者從四書五經開始寫起,跨越史書及各種文學創作類型,依次論及歷代詩賦詞曲小說散文中情愛色欲等題材的表現方式與特色,一直寫到我們印象中典型的性文學作品,如《金瓶梅》《肉蒲團》,最後更寫到近代中國的重要作家丁玲茅盾等。

這樣看似龐雜籠統的「性文學史」,好像既不符合我們對性文學類型的認知,也不清楚史書與虛構性強的文學作品、或是以渲染肉慾為主的情色文學和經典文學中的男女情愛,兩者之間有何對比或相互參照的地方。但我認為這部概論層次的通史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考點,那就是:如果以情慾色等人之大欲為主軸,那麼中國文學史會變成什麼模樣?或許書目與所謂的文學經典會因此變成完全不同的另一套組合,它也可能因此改變我們對於所謂什麼是中國文學的想像。或許先秦諸子中,記述男女之事的《詩經》和君王荒淫生活的《左傳》,會變成這歷史的濫觴,而長久以來被尊為思想巨擘的孔孟老莊,就變得次要。同時,開發肉慾情色大觀的《金瓶梅》《肉蒲團》,就比《三國演義》《西遊記》等作品更有文學書寫上的突破性。

就這點來說,《中國性文學史》本身的文學政治能量,比它所構築的論述完整性或邏輯,更為重要。記錄或開發我們的欲望,不論飲食男女,都是書寫的重要動力;而隨著時空環境和社會條件的轉變,書寫情色等慾望本身更有可能其實是一種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反抗行動。《牡丹亭》那奇幻得難以言喻的情愛故事,可以理解為對於浪漫愛衝破宋朝世俗制約的激烈追求。李漁在當時創作出那些驚世駭俗的情色文學,就有諷刺儒家禮教的企圖,所以《無聲戲》裡頭看似荒唐無比的故事,實乃對宋明儒教偽善的抗議。每個文本若落實到它問世的時空環境中理解,都會浮現它所反映的具體社會文化情境,並且讓我們看到它或許若隱若現但有血有肉的訴求。

而這也是我對這本書不太滿意的地方。作者孫琴安讀遍各類文學作品,考察出有關情慾色的蛛絲馬跡,用功之深涉獵之廣令人嘆服。可惜的是,在凸顯情慾色的書寫之下,孫先生並沒有用太多篇幅分析這些作品和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因此而出現的互動是什麼,反映了哪些重要的時代脈動,啟發了什麼書寫或文化思維,帶來什麼社會衝擊,又造就了什麼歷史轉折。我希望作者能更進一步,不只是告訴我們「中國文學」裡情慾是如何地此起彼落不絕於眼,而是告訴我們「人之大欲書寫史」如何可能改變中國乃至華文文學的歷史樣貌,還有我們認識文學的方式。

10月 29, 2010

由典範到規範,費絲言

「反禮教」論述的歷史意義:

就整個「貞節烈女」知識體系發展的脈絡來看,五四反禮教論述的提出,實有其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在反禮教的時代風潮中,貞節烈女的實踐被納入「禮教吃人」的範疇之下,「道德」不再被視為是人的內在本質或是與個人命運密切連結的特殊力量,而是一種外在的「壓迫」。透過「禮教」這個概念,「社會」不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種人為的建構與支配性的制約機制,從根本上扭轉了整個貞節烈女知識的基本立場與發展方向,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深受影響。由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五四時期的反禮教論述,在整個貞節烈女知識發展的脈絡中,是一革命性的變化。」(頁327)

10月 25, 2010

殖民無間道,羅永生

「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曾經是香港殖民地性質的標號,當年英人續租不遂之後換來的,卻是一句「五十年不夠,一百年也可以」。我們身處的,也許就是這種()殖民的詭譎時空:還未曾開始,就已經結束;宣告了結束的,其實還未真正開始……時間上的永遠負債。

維持現狀既是這瞬息萬變的殖民城市背後的秘密,我們這一代出走殖民地的欲望,也許就在起步一刻,已註定要不斷回望。然而,沒有記憶,就沒有主體的我。殖民文化的深刻效應,亦正在記憶與遺忘的複雜操作中,改寫主體的我。這本小書裏頭,記錄了我十多年來對香港殖民歷史處境的反思,它們啟發了我對其他相關研究課題和領域的興趣。不過更貼切的說,裏面其實是一些拒絕遺忘的個人見證。

我這一輩香港人都曾在一段叫「過渡期」的漫長時間活過,在這「過渡期」終結了十年的日子,高興這本書能夠及時面世。畢竟,這還是一個大時代。(〈序言〉,viii)

10月 22, 2010

看前人的文章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古字,不知其意也就罷了,如果遇到不會唸的就慘了,想查字典還未必知道怎麼查。在打中西日報的那三篇社論的時候,有幾個字是瞎矇給我猜出念法的,但好戲壓軸,為了找最後一句這個字可真是吃足了苦頭,怎麼試就是試不出它可能的念法。

這個「勗」字到底怎麼唸?原來唸做ㄒㄩˋ,音同「敘」或「序」等。它主要當作動詞使用,作「鼓勵」「鼓舞」解,教育部新編國語辭典的網頁上舉了漢朝蔡琰「悲憤詩」中的詩句做例子:「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勗厲。」

說文解字中收的「勗」字下考證到左傳中就有「勗,勉也」的句子,所以中西日報的那篇社論裡用了「勗勉」是有所本的,作者的中文底子也真厚的了。有趣的是在說文解字中,「勗」的讀音從「冒聲」,「如茂,與懋音義皆同」。我是不知道兩千年前的人唸冒或茂是不是和我們的閩南語或北京話相近,就算是好了,那「勗」的念法是怎麼從冒聲轉到今天的ㄒㄩˋ,可真要文字學者來考究一下。

還有一點很奇怪的,是說文解字中的勗「從力」,而教育部的新編國語辭典網站卻把這個字放在「曰」部。若照許慎的爬梳,「勗」的古字又寫作「勖」來看,可能是從「力」部比較合理。

中文真是不容易。

10月 21, 2010

論女界青年會 留美華僑均富助資建設 (中西日報)

〈論女界青年會 二續 留美華僑均富助資建設〉

中西日報 1916.10.4
顯微 著

古人之言風化也。其重要主義。在以上化下。故易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無疆。天地感而萬物化。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書曰。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曁。聲教訖於四海。詩曰。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禮曰。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民以法。又曰。上好仁。則下之為仁爭先人。故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皆此義也。夫執政者任國家之重。固宜盡職守所當為。足為國人矜式。而自世界文化益進。人材日多。普通社會。有志振興風化者亦日多。本其學力。著作演說。理想不厭詳明。措諸事功。建設必求實騐。集會益大。收效益宏。固近世風化。非如古者徒以上化下已也。對於社會有志教育之人物。實為之中堅。而又得普通社會中人。多明此義。相與協力。具有財力者樂為資助。用能恢之彌廣。行之彌遠。一社會教育團體之組織。規模宏大。會所林立。遍於寰球。經費浩繁。遞年增加。會員之數。久而愈衆。不甚偉歟。就其小者觀之。一團體所建設之會所耳。就其大者觀之。則教育所及。振作人類之精神。翊贊人類之事業。功績昭垂。非言思擬議之可盡焉。今夫濟貧賑災。惠澤一時。買公債。捐軍餉。維持大局。華僑尚義。久為國人共知。所以如是其踴躍者。蓋以痛癢相關。責任所在。義不容辭。而至乎教育。所以惠澤永世。維持人心風俗。培養囻家大本。關係尤重。資助建設。當更如何踴躍耶。本年西人女界青年會。在三藩市籌資建築會所。半月之內。集捐二十五萬元。吾儕財力。雖不及人。而尚義之心。未嘗稍讓。黽勉為之。自有足觀。今其時乎。

人也者。相觀而善者也。所謂觀者。在良師益友之砥礪切磋。苟無良師益友。而所與親識。所與游□。平日不講問學。惟不根之談是言。無謂之事是作。汚染旣久。革新益難。此在中國女界。猶深以為可病。況在華僑區女子。苟未受教育。則中國之所謂道德。美囻之所謂道德。皆未有聞。日用行事之間。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心之所習。陋俗之沾染日多。性情之變遷日甚。究其結果。適以養成不中不西之異物。積年久。流弊益甚。大為人心風俗之憂。再延數世。更不知其變態之至於何極。言念及此。吾人為民族計。能不寒心。此非過為危詞也。道路之言。恒評議今日女子。若何過於自由。若何不嫻禮教。此在今日。已復如是。再延數世。非經教育之途。豈能一變至道耶。至道固無可期。且將沉溺而不返。挽此狂瀾。伊誰之責哉。西人女界青年會。抱人道主義。世界主義。巳決定年費巨資。助華僑女界之教育。吾人自待。常較外人之待我尤為親切。資助女界青年會。卽與自助無異。固當踴躍爭先。不讓外人之獨專其美。庶免人助我而我不自助之誚。吾知此會成立後。非徒三藩市華僑女界。得享社會教育之益。影響所及。凡美洲華僑女界。將皆漸知教育之重要。以次興起其力學之志。流風所播。恢之彌廣。行之彌遠。前途樂觀。正自靡涯。予嘉西人女界青年會能發宏願。奉行世界主義。無此疆彼界也。予望僑胞同視女界教育為重要。各出其力。資助建設。以盡自助之義務也。因為此文。相勗勉焉。

10月 20, 2010

論女界青年會 華僑應建設之事業 (中西日報)

論女界青年會  華僑區應建設之事業

中西日報 1916.10.3
顯微 著

三藩市為華僑往來孔道。華僑居留美國。有家室者。以三藩市為多。就華僑區觀之。固儼然自成一市塲。人煙稠密。土生子女。遞年增多。將來繁衍。無可限量。夫成立家室者。人數旣遞年增多。為後人計。當盡其道。非可漫然不講求教育也。華僑區之缺點。論者恒謂無公共藏書樓。無公共閱報所。無公共遊戲塲。及其他凡公共事業。應設而未設者尚不鮮。關於男界者固然。關於女界者亦然。社會教育之缺點。至易見也。計華僑區女界。就教育之關係。大畧為之類別。一則現在學齡時期入校肄業者。二則現在學齡時期不入校肄業者。三則旣入校肄業而中途輟學者。四則已過學齡時期而又有家務待理者。四者合計。固就學者居少數。不就學者居多數。其中途輟學者。或逼於家計。需做小職業以資生活。或因父兄視教育為緩圖。疏於督責。語云。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駒光易度。時不再來。廢時失學。至可惜痛。救正之策。果何所出。是故父兄之責。抑亦有志社會教育者。恒欲謀補其缺憾者也。至已過學齡時期而又有家務待理者。不能入校肄業。自無俟論。然旣失學於前。又不能補習於後。則於相夫教子。主持家政。扶助鄰里。凡應盡之職務。豈能悉協機宜。旣未協乎機宜。豈能自安簡陋。旣欲去其簡陋。豈能一無所為。今姑勿論失學於前。處事動見簡陋。就使少時已受完備教育。相夫教子。均盡其道。而對於今日教育未興之女界。豈能坐視。不出其所學為之牖導扶掖耶。旣欲牖導之。扶掖之。其道曷由。豈能不賴多數女同志。各出心思才力。因時世之宜。行適當之法。為之不懈。恢之彌廣。使女界日躋於高明。人類日增其幸福。此皆社會教育之所當有事者也。

吾國輕女重男之陋習。由來久矣。以謂男子可承先祀。女子則否。而不悟承先之義。貴能承其先德。子而才。自能光宗。子而不才。是以辱其先人。而欲其子之才。不可不先講母教。欲講母教。不可不於女子幼少時期。教之德行才藝。儲能於平日。乃能效實於臨時。家庭教育。為根本主義。其理非深奧難曉。徒以閉錮於習俗。重男輕女。厯百世而不能改。有語以改革之義。輒嘲譏之。視改革習俗為違反道義。眼光狹小。利害不明。甚矣乎習俗錮人聰明。至於不能振拔之可畏也。父母對女之心理。弊病約有二端。一則賤惡之過甚。其以產女過多而溺殺之者。忍心害理。固不足論。自餘卽不至此。而聽其不學而愚。終其身智識末由開發。此為強囻對於征服之民。有此虐政。閉塞其人之聰明。使之永為牛馬奴隸。不能振拔。父母之對於其女。豈可閉塞其聰明。使之蠢愚。以人而同於牛馬。而數千年來。安之若素。有志改革此種陋俗。今猶鮮其人。則對於女子賤惡過甚之心理蔽之也。二則溺愛之過甚。大抵恒人之情。對於女子。兼具賤惡過甚溺愛過甚之兩種心理。愛情本乎天性。盡人而能。惟曾從事問學者。能得愛情之正。否則以姑息為愛。以放縱為愛。匪為無益。適以害之。恒人溺愛。不教其女以道德才藝。皆害其女者也。試執途人而語之曰。爾之女為爾所害甚矣。其人必不服。且反顏而悻然怒出惡言。而無如其女誠未嘗受教育。於實際上不能諱愚為智也。嗟乎。吾國人之為父母。對於其女。溺愛之也。則花鳥之。賤惡之也。則牛馬之。豺虎之。蛇蠍之。父母以此待其女。夫亦以此待其妻。親愛之也。則花鳥之。使用之也。則牛馬之。防範之也。則豺虎之。蛇蠍之。烏有以弄花鳥養牛馬防豺虎蛇蠍之心理。待其妻女。可造成其女之道德才藝者乎。邇者識時之士。頗有志於振興女學。救弊補偏。用意至美。而我華僑留寓外洋。識見所及。應較內地為廣。於世界教育之趨勢。何者為學校所當從事。何者為社會所當從事。研究豈厭精詳。擘劃貴乎縝密。則女界青年會。為華僑區應建設之事業矣乎。西人女界青年會。近見華人男界青年會。遞年發達。現特擬在三藩市華僑區開設枝會。以振興華僑女界教育。聘定西女幹事員。經租定士得頓街夾沙加免度街角舖位為會所。刻已鳩工改造。此華僑女界青年會之嚆矢也。

10月 17, 2010

論女界青年會 (中西日報)

有鑑於當初寫論文時找資料困難,有些冷僻檔案資料沒有數位化,必須查微捲找報紙,特別藉這個機會把一些找到而且鍵入電腦的資料潑上來,只希望剛好也有人在查類似的資料時,省去同好的麻煩。

我此次找的資料是華人在美國的第一份全國性中文報紙【中西日報】,主要是有關女性或婦女議題的時論。這裡有一篇連續三天登在頭版的系列文章,分別出現在1916年十月二至四日,專門介紹並討論當時成立在舊金山華埠的YWCA,當時華人稱為「女界青年會」。我照本宣科,也分三次登出全文;由於這是近百年前的資料,【中西日報】也已不存在近半世紀了,全文公開應該不會有版權問題。原文並無標點,句子之間僅以句點隔開;為求忠於原文,有些字儘量使用原有的字型,而文字太模糊難辨者,以空白方塊標示,特此說明。




論女界青年會

中西日報 1916.10.2
顯微  著

近世教育趨勢。研究日精。整理日密。為學之途□博。玄科實科。各求致其極功。男界女界。各求盡其天能。十九世紀以來。教育事業。突飛進步。磅礡宏偉。遠軼十八世紀以前。豈不盛哉。

吾國女教未大修明。數千年來。以嚴格看待女子。如易經有無攸遂在中饋之爻。詩經有無非無議唯酒食是儀之詞。見諸禮記者。曲禮內則諸篇。尤不一而足。商紂以婦言是聽而亡國。雍以謀及婦人喪家。凡經傳之所教戒。女子居家。當幽嫻貞靜。主持中饋。不與外事。後人本此諸義。著作家訓。條理漸較古者為詳。顧以數千年開化古囻。女教未大修明者。實有二大缺點。可得而言。

一則無進步之目的。近世科學昌明。固由世界文化進步。而世界文化進步。非文化之自進也。得力之點。全在人為之研究。歐美各國文學致治。農商技藝。結會之多。不可數計。一會之成。宗旨所標。實行所著。非徒除弊方面。期於周到。更於興利方面。多所開發。舊義不切時用。因之改良。新理有裨實際。因之採行。舊者未必皆惡。而不適用者。無庸固執。新者未必皆善。而凡適用者豈容棄。能與時俱進。斯收效乃無窮。此結會研究學術。以進步主義為可貴也。吾國古者教士於學。取士於學。制藝科舉之法行。學校仍不廢。學校固為求學機關。而舍學校外。文學政治。農商技藝。結會以研求學問者。寥寥鮮覯。故文化雖古。反不及近世新興諸國進步之速。凡百學術。皆中此病。女教之未大昌明。亦緣於是。今不必博徵詳考。多所費詞。試取內則篇中。畧錄其一二節。卽可知女教當因時改良。不能執古說行諸今日。如曰。婦事舅姑。鷄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衣紳。左佩紛帨刀礪小雋(角旁)金燧。右佩箴管線纊施般(下从系)袠大雋(角旁)木燧衿縷綦履。又曰。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鄕。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執床與坐。御者舉几。歛席與簟。縣衾篋枕。歛簟而蜀(衣旁)之。凡此之類。不可指數。古今起居飲食。風俗習慣。殊異之點至多。無論其遠者。卽至近數百年間亦復如是。故時至今日。仍未能因古人舊說。求新知以為家庭教育之良範。以無進步之目的也。

二則女子不入學校肄業。女界居國人之半數。數千年來。不令就學。智識閉塞已久。開通益難。間有傳習。亦只是詩詞小技。無補於家政之大。古人舊說。凡關女界責任。女子以未嘗學問。無從領畧。男界對此。亦不注意。間涉獵及之。未嘗視為與國家大計有關。女界黑暗。由之日甚。此不學之貽害也。

一囻之興。固賴學校教育之盛。尤賴社會教育之盛。社會教育之途廣矣。青年會佔其重要機關之一。一八四四年。衛廉佐治發起男界青年會於倫敦。其後推行各國。會所林立。成效卓著。女界青年會隨之而興。數十年來。經多數會員之討論研究。陸續改進。條理精密。萃古今之教育學說。得其要領。就社會之風俗習慣。彌其缺憾。適切於時世。推諸四海而皆準。今畧詮其所標三大主義如次。

一曰德育。女界對其父母。對丈夫。對子女。對社會。對囻家。皆有應盡之責任。不可不以德育為基。吾國古諺。謂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誠誤盡一般巾幗女流。自孔子聖人。且非不學而能。烏有於倫理責任。素不講求。能備諸美德而躬行實踐者。女界青年會。用力救正此病。詳論女界應盡之責任。使知遵行。此德育主義也。

二曰智育。天賦人以聰明。無論男女。均宜發展其才力。婦女蠢愚。直接為累於家庭者至大。卽間接為累於社會國家。亦非輕小。子女幼時。不得母教之助。學問進步遲緩。為患尚淺。沾染惡習。母氏無法救正。為患乃深。立身齊家。相夫教子。以及社會上公益。皆非愚拙者所能善其事。此女界青年會。所為注重智育主義也。

三曰體育。女界當留意講究衛生。空氣日光。飲食衣服居住。皆有關於人之強弱。支配適宜者體魄強。否者必弱。為母者體魄弱。則所生子女。隨以俱弱。凡體魄強者。其腦想亦強。集多數體魄腦想俱弱之民以為國。欲求國強。必不可得。集多數體魄腦想俱強之民以為國。欲求國弱。亦不可得。女界青年會。所為注重體育主義也。

10月 10, 2010

超親密小戲節 之四: 【突然有人開始跳舞,慢慢的,全部的人都跟著跳…】

(本文同步載於飛人集社劇團部落格)

我在超親密小戲節看的六場戲裡面,【突然有人開始跳舞,慢慢的,全部的人都跟著跳…】的展演場地設在鄰近新生國小的學校咖啡館的地下室,氣氛良好座位舒適,還有涼爽的空調。但這齣實驗性格強烈的多媒體燈光短劇,卻也是最不浪漫、劇情不明、涵義隱晦、甚至是壓抑躁鬱的一場表演。

從視聽元素來說,兩位演員穿著既像無菌室的隔離服裝,又像是醫師進手術室所穿的衣服。一位演員坐在鋼琴前,邊談著無調性而且低迷的音樂,邊操作電腦、播放更多的無調性音樂;另一位演員坐在地上,操作他腳跟前的投影機,切換籠中鳥、林中人、胎兒超音波等圖片。對鋼琴前的演員來說,彈奏出什麼樣的音樂似乎並不重要;在彈奏的同時擺弄僵硬不自然的肢體動作,讓觀眾看到他身體的扭曲、僵直,彷彿才是他演奏的主要任務。

雖然這齣劇的主題並不明朗,故事線也不清楚,卻是相當挑戰我們觀戲情緒的一場演出。它刻意讓我們不自在,製造一種說不出的疏離感,顯然在傳遞一個訊息。我自己將那些彷彿互不相襯的服裝和圖片組合起來,感覺到這齣戲也許在表現都會人面對重大疾病時的焦慮、恐慌、無助,與無路可逃。過去幾年來幾場重大的傳染病,從SARS、禽流感到H1N1,都是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造成規模最龐大的流行,並且跨越地理疆界,成為國際間交相傳染的疾病。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們,像籠中鳥一樣坐困愁城,像林中人一樣迷惘失措,軀體僵直,精神惶然惑亂。

那超音波途中蠢蠢欲動的胎兒,究竟是我們殷殷盼望的新生,還是等待就贖的生命呢?戲終了後投影機射在牆上的畫面,是演員的電腦與投影機切斷訊號後、投影機失去訊號的空白畫面,一大片藍螢幕的左下方有三排小字,最下面的那排打出NO SIGNAL,還有顯示說明的HELP字樣。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那個HELP不是投影機的空白畫面,而是整齣戲僅有的獨白。

10月 02, 2010

看片小記: 父後七日 (2010)

由於作家劉梓潔改編自同名文學作品的電影,其基礎也是作者本人的回憶,所以電影〈父後七日〉要放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脈絡中理解,也無不可。也由於這個因素,即使所有重要人物在片中都更動過名字,我們還是很難不將這部片以「真人真事」這個被用濫的標語對號入座。

可能也正是這個緣故,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女兒獻給父親最浪漫的告別式。無論是對故事主人翁(阿梅,王莉雯)或是對親自參與編劇和導演的劉梓潔來說,這都是個私密動人的故事/作品。而本片特出之處正在於處理親人死亡的態度,不走灑狗血悲情嚎哭或哀戚沉痛的路線,而是用局內人的眼睛,去看待父逝的傷痛,以及父喪期間發生的所有繁複卻又彷彿荒謬滑稽的人事禮數儀式。如果同為台灣人,又對片中表現的荒謬滑稽能感同身受,那不僅是因為電影文本自身的幽默,也是因為那都是我們曾經親歷過的生活經驗。固然劉梓潔眼中的父喪沒有莊子面對喪妻時的瀟灑不羈,但是她能在殤父之時還刻畫殮殯過程中的人生百態,不僅有其恍如經歷異世界般的荒謬,更是呼應其父林國源(太保)生前隨性樂天的個性。

不過,如果我們這一代(六年級以降者)的青年人對這部片中描繪的人生百態感到興味十足,那也是因為我們正在見證並且經歷台灣社會中一種生活方式與世界觀的轉變。從返鄉時要面對的家族親戚,到治喪時的繁文縟節,都是我們這一帶台灣人逐漸陌生的生活經驗。片中繞一大圈解釋面前的這位是你的誰人、該如何稱呼,還有「哭爸真的很累」那等既悲戚又令人發笑的場景,會顯得真實熟悉又遙遠可笑,正因為那是個彷彿經歷過、存在過、卻逐日離我們遠去的世界。那個地方上親族關係緊密又廣延的台灣,婚喪喜慶必遵繁瑣古禮的台灣,或許鄉間還保留住些許遺緒,但已越來越不是我們所生活的那個高度都市化並且大家族快速瓦解的台灣。


就這點來說,〈父後七日〉實是帶有人類學紀實色彩的劇情片。雖然短短九十多分鐘的片長仍讓劇情稍顯鬆散,電影卻相當聰明地收尾在阿梅某次從東京回台北的班機時,想起要為父親買菸卻才深刻體會到父親永別的哀痛。電影故事大體上以點綴往事的方式順時敘事,但最後的這個片段卻是逼使劉梓潔認真看待父逝並真正開始創作散文〈父後七日〉的契機。由此看來我們其實走了一個敘事與時空邏輯交叉的迴圈,故事文本結束的時間點是催生這個故事的起始點,而故事文本的終點,或許也是主人翁阿梅/劉梓潔人生的起點。

本片表演攝影以及配樂選曲都頗精采,特別是表演生動而且水準整齊。飾演亡父林國源的太保,每次出場都散發出自然洗鍊的迷人丰采,在全片中最引人入勝,當能在表演獎項有所斬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