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06, 2011

跨年金門行 之二

元旦是沒有升旗典禮,但還是得起個早,因為這天的議程九點就要開始。我們兩個晚上都待在清代保存下來的古厝改建的民宿,地點是較熱鬧的西半邊的水頭聚落。古樸的民宿整理得很好,只可惜外頭海風銳利,小巧可愛的中庭沒能使用到。我待的房間據說蔣勳還住過,布置典雅的室內還有個小木架,上頭擺了幾本蔣勳的書和有他報導的雜誌,看來傳聞不假。

早上兩個場次順利結束後,就開始我們將近一天半的參訪行程。我們隊伍中原來就已有一位擔任金門導遊多年的同伴,金門大學還提供兩位研究生陪同,又有隨車導遊,加上研討會中有位耕耘金門在地研究十多年的江柏煒教授,不時介紹金門風土民情,讓我們這群名符其實的呆胞大開眼界。

金門旅遊資訊想來豐富,這裡還自作聰明的交代流水帳就不好玩了,簡短介紹就是。別人如何我不知道,但我對金門的東西南北很沒概念。這讓我想起,其實我除了金門島的形狀像個元寶,或照當地人美妙的形容,像隻蝴蝶,我完全不知道島上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的狀況。我連太武山在島上的甚麼方位都不清楚。記憶中,似乎在那個才剛解嚴的國中時代,地理課本上並沒有金門的詳細地圖,也因此我對金門的印象總是模糊的,後來也沒再自動更新,就一直保持到現在。

原來金門的歷史極早,與中國的關係遠早於號稱四百年史的台灣,至少可以上溯到唐朝晚期,官方把金門當作一個大馬廄,在這裡牧養官馬。也因此西半島上的金城鎮附近有座牧馬侯祠,紀念開浯恩主陳淵。「浯」為浯江,或稱浯洲、浯島,指的便是金門,是金門最早的名稱,沒記錯的話取自流經金城鎮的浯江溪。可惜我們沒去牧馬侯祠,倒去了金門古城的遺址,城牆是都沒了,據說許多都在國民軍剛來的時侯,被拆去做防禦工事;但明朝啟建、超過五百年歷史的老民房還在,北城門也勉強留住了。


我們還去了朱元璋找人蓋的文台寶塔,號稱明洪武廿五年建成,算算到今天也超過六百年的歷史。這文台寶塔的由來還有個傳說,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派人四處探查,看是否會有造反的異象。結果有人進讒言道,東南有座海島的某處是座龍脈,於是朱元璋以鎮海靖邊為由,在此處起了這塔,實為壓住龍脈。故事真假沒人知道,但明朝帝業確實綿延了兩百多年,而金門砲火轟轟二十多年,文台寶塔竟然好端端地還站著,也真玄。


我們也走訪了長達半世紀的金門官兵休假中心,如今還其正身,為陳景福洋樓。這洋樓建成於一九二○年代初期,由當時下南洋經商有成的僑胞陳景福出資興建完成,以其規模與精緻,可謂豪宅中的豪宅。根據導遊的說法,陳景福造此洋樓時,他的財富以今日的標準來算,堪稱億萬富翁。此樓不僅寬敞氣派,內有透天中庭,外面遮陽擋雨的走廊更是包圍整座建築,兩側與立面皆有。也難怪國民軍上了金門島,相當聰明地欽點本樓為官兵休閒度假的場所。仗要打,悠哉時也馬虎不得。後來休假中心撤掉後,國軍也非常負責任地將此地整個廢棄不管,直到江柏煒教授奔走策畫,爭取到預算修復洋樓。今天洋樓內保存了一些建築內部原有的廊柱,也留著當時官兵使用的撞球桌、醫療間、還有一些便當盒。

關於洋樓,我還想起剛到的那天,我們就近在水頭聚落造訪也頗有看頭的得月洋樓時,導遊特別要我們看洋樓立面的時鐘雕刻,留意鐘上的時間指著十二點四十。導遊說這是因為金門人出洋打拼,深知自己既有資源稀少,所以要比別人更努力,別人十二點休息放飯,他們要多做四十分鐘。


趁傍晚還有點時間,我們繞去位於金沙鎮山后村的金門民俗文化村。這個保存完整的文化村總共有十八戶民宅,三列並排,每列六戶。之所以會排列得如此整齊清楚,是因為這個文化村是光緒年間在日本經商致富衣錦還鄉的僑商王國珍,有計畫地設計一個住宅區回報鄉民,堪稱台灣地區最早的社區計畫之一。王國珍與其子王敬祥影響力所及,還資助了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民俗村內的學堂改建而成的陳列館中有一張狀紙,記錄中華革命黨的致謝云云。山后鎮所在的金沙鎮位於金門的東半島,海風極強,我們等不及晚餐還有幾分鐘才開始,紛紛躲上遊覽車。

晚餐在金門鬧區內,早點吃完也許還能逛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