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24, 2011

看片小記: 靈魂的旅程 (2011)

本片有兩個互相關聯的故事軸,一個是位於新北市境內的某河濱部落遭到強制拆遷;一個是離鄉在台北工作的泰雅族人尤達,在祖靈的指引下尋找回去故鄉的道路。而尤達歸鄉的故事還包裹了一個小故事,述說了泰雅族的一個關於部落尋覓新地、開枝散葉的古老傳說;兩個故事裡外呼應,彼此對照隱喻的關係清晰可辨。


不出所料,本片的緣起與編導陳文彬投入相當時間的原民抗爭運動有密切關聯,稱本片是陳文彬參與抗爭活動與拍攝紀錄片《泰雅千年》的副產品,並不為過。部落拆遷與抗爭的紀錄畫面,應是直接取自鶯歌地區因為興建河濱自行車道而被迫遷離的泰雅族部落事件。本片在河濱部落強制拆遷的部分有個亮點,在於政府強制拆遷的理由,竟然是要鋪設自行車專用道。它極為精準且一針見血地指出中產階級社會的盲點:騎自行車這種蔚為風潮並且政治正確(節能減碳+慢活)的休閒活動,一旦放在另一個脈絡下,可以變得多麼諷刺,多麼面目可憎。

至於泰雅祖靈帶領尤幹歸鄉的故事,搭配尋覓新地的老傳說,看似陳腔濫調,卻彷彿暗指不必死守既有土地,大可另起爐灶、延續部落生命。就原住民在漢人苦苦逼近、生活空間與可能性遭到不斷阻斷壓縮的當下,這段故事實可以有砍掉重練的正面解讀;它對於原住民死守著既有居住地的刻板印象,甚至有某種顛覆性的啟發。

但本片證明,表演出色的陳文彬,執起導演筒未必立即上手。這部電影短短的七十分鐘,無論是故事質地、角色經營、劇情鋪陳等功夫,都因過多的一廂情願與陳腔濫調而表現得粗糙散漫。幾個很可以深入發展的故事線,被不必要的「抒情」特寫或長鏡頭混過去,使得電影尾聲尤達回歸族人社群的溫情,顯得空洞而教條。至於尤達的歸鄉路,從新北市到新竹,途中竟莫名其妙經過高雄(八五摩天大樓赫然入鏡),暴露的已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缺陷了。



*關於陳文彬與泰雅族人因拍攝本片而產生的紛擾,可見破周報復刊655期的專訪:在紛爭裡踏尋祖靈的足跡
**本片官方部落格聊備一格,對於故事內容、創作緣由、拍攝過程等資訊,介紹甚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