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3, 2011

看片小記: 爸,你好嗎?(2009)

本片原來是張作驥為公共電視攝製的系列節目《爸…你好嗎》(2008),改編成的電影版本中只收了十篇故事。即使稍早已在電視平台上播映過,《爸,你好嗎?》轉換到大銀幕上,票房依舊不俗,對「非商業片」導演張作驥來說,在前作《蝴蝶》(2008)認賠殺出後,此番轉向溫情總算有收穫。

張作驥早期作品總以瀰漫江湖氣的陽剛味著稱,片中的男性形象往往有帶股狠勁的暴戾;在他的電影中,父親的形象未必總是英雄典型,但其權威卻凜然不可侵。也因此,從《忠仔》(1996)到《蝴蝶》(2008),貫穿其中的弒父情結儼然是某種張式印記。但是這些心理糾結,到了《爸,你好嗎?》幾乎統統放下;當然,片中依然有典型的沉默、只負責攢錢養家、兒女始終只認識其背影的父親,但更多的是某種失敗者形象的父親:他們或許事業無成、一文不名、衰老無能、對於子女有難以彌補的內疚或悔恨。誠然,張作驥自承,這次創作的一個動機在於要拍出老父看得懂的電影;這麼說也許太佛洛伊德,但換個角度想,也許張作驥在前作中弒了父,此番要讓父親們顯得脆弱,暴露出成年男子落寞寂寥的一面。

本片十篇故事長短不一,有時餘韻繞樑,有時情感盡放,各有可觀之處,老牌演員如高捷、陳慕義、高盟傑、太保等人飾演的父親各擅勝場。不過片中亮點還有新人紀培慧,分別在〈心願〉和〈期待〉詮釋因潛水缺氧而患潛水夫症臥病在床的少女、以及期待進行變性手術的小男生,年紀輕輕挑戰如此表演難度,企圖心令人讚佩。也因為這些亮點,拉開張作驥欲透過本片建立的「父親」論述與關懷,照見了這個時代的台灣父親需要面對的親子問題,不僅僅是吝於表達、或是將所謂的父愛構築在扁化的物質生活上。面對「不合群」的子女勇於選擇自己想要的性別認同,同樣是父親需要去處理的家庭處境。


然而全片最精采者,應該是片尾讓路人對各自的父親講述心聲的片段。鏡頭前的甲乙丙丁,以自己熟稔的語言問候或悼念父親。他們來自台灣各族群、或英美、或北歐、或東南亞;其真情流露之青春、之歡愉、之悲切、之有愧,遠勝片中任何一段故事。這些面孔,比本片能傳達的更豐富,就某方面來說,收納了台灣社會親子關係更有生命力、更具時代意義的面貌。未有甚麼紀錄片經歷的張導演,可能不曾想過:這樣的題材,或許拍部紀實色彩的影片,可能比戲劇表演感人得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