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01, 2012

看片小記: 花臉巴兒 (2009)

對於關注近年來紅遍海內外藝術界的艾未未的台灣朋友來說,有影行者的到來這麼一個收錄大多艾未未紀錄片作品的活動乃一大福音。連看兩部作品下來,到了《花臉巴兒》大約能感受到艾未未對於以影像紀錄社會脈動、將紀實影像作為社會行動的訴求。紀實影像相對於所有媒體的絕佳優勢,就是掌握社會現實某個即時且不修飾的切片,而艾未未充分利用他的資源所能做的,也是緊抓住那種「現場」的生猛與急迫性。《花臉巴兒》如此,同年出品的《美好生活》亦如此。

《花臉巴兒》片名源自四川歌謠。歌謠是這麼唱的:

花臉巴兒
偷油渣兒
婆婆逮到打嘴巴兒
爺爺抓到扯毛根兒

花臉巴兒
豆腐渣兒
娃娃砸到濺淚花兒
爹娘不見撕心肝兒

歌謠出處暫無可考;不知是歌謠預演現實,還是時事催生歌謠?《花臉巴兒》來到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現場,聚焦於震災中罹難的中小學生與倒塌校舍所爆發的豆腐渣工程問題。這些事件、罹難學生家屬的沉痛質疑、救災工程的大小眼,當然絕對不會出現在主流媒體;想當然耳,本片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底層、非官方觀點,為歷史中沒有發聲權的那群人留下丁點聲響,也因此在中國被多方圍堵阻撓,難以播映。無獨有偶,去年國內出品的《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也追蹤了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遭滅村而重建的小林村倖存者,其抗爭、自救、重新拾起生活的過程。他們都企圖呈現某種內部視角,讓觀眾領會他們的無奈與掙扎。這些影像無須理解為再現客觀事實,但對於外界的不解或偏見,他們的影像能提供平衡作用;而對於外界的無知,他們的影像更有推廣資訊的教育作用。

由於本片鮮明的社會性格,要討論其影像風格或美學策略,可能相當不聰明;但對於一年來國內藝文界對艾未未其人其藝的熱鬧風潮,我一直有點不滿:除了將艾未未的藝術當作一場社會行動、一個政治平台,就沒有其他關於美學政治或藝術風格的課題值得探究了嗎?

*關於汶川大地震所爆發的豆腐渣工程問題,以及艾未未推動的公民調查活動,請點及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