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29, 2012

看片小記: 艾未未‧草泥馬 (Ai Weiwei: Never Sorry, 2012)

《艾未未‧草泥馬》挾著近年來隨著京奧、川震、艾未未神秘失蹤又出現、逃稅風波、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等艾未未相關熱浪,今年夏天在美國風光上檔。日前在台中舉辦的紀錄片雙年展中,這部紀錄片正式登台,讓我嘗到一票難求的閉門羹。好在本片如預料排上了院線,雖然只在台北的兩個廳做帶狀放映,但總比甚麼都沒有好。

這部由導演Alison Klayman近距離跟拍艾未未長達兩年時間而成的作品,對艾未未迷來說,幾乎如第一手接觸這位魅力逼人、帶著傳奇色彩的藝術家,實是相當珍貴的資料。不過話說回來,打從艾未未上線以來,大約是以數位藝術家的方式,公開自己與當權者周旋的過程;又因為他近年來的生活基本上已經是無分晝夜地與中共官方對上了,他的微博推特─後來轉戰到推特─紀錄的基本上就是他的生活了。加上近年來艾未未透過西方媒體大量曝光,並慢慢感染國內文藝界,到了《艾未未‧草泥馬》推出,電影中多半是我們已經知道的內容,熟悉艾未未其人其事的觀眾比較難從其中窺見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打從密集拍攝紀錄片、與中共當局對幹、到搞微博推特,艾未未幾可說是將美學與政治充分結合的全天候行動藝術家。即使是他帶著拍攝團隊到四川公安局申訴、跑公文、在大街上吃老媽蹄花,都因為攝影機與數位相機隨侍在側並隨時上傳網路,而使這些生活再平常不過的慣例行程,同時也是一場表演、甚且是具有抗爭色彩的高度政治性藝術行動。在許多關於艾未未的討論中、包括我參加過的幾場關於艾未未的座談上,往往傾向於討論他的抗爭行動與人權政治;但我同樣感興趣的,是他的行動或是創作在藝術面向的意義。如果說前者可稱之為美學作為一種政治的話,那我會想知道的是,關於他的創作與行動,其美學的政治是甚麼?

譬如說,用大理石雕出一座監視器,在鮮明的政治控訴之餘,也向我們展現了關於大理石雕塑美學的甚麼?它是否對於素來以人像、神像、與建築為主題的西方石雕傳統,提出一個美學上的遊戲或挑戰?又或者,摔破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上漆上可口可樂的商標、將數百年廟宇的棟樑門楣等建材重新接合成變形怪物,這些在古蹟維護者眼中和該是大逆不道的破壞行徑,除了對於中國當政者的控訴之外,還能解讀出甚麼關於藝術形式與創作的訊息?

這些提問所想要探求的關於藝術與政治的思考,在《艾未未‧草泥馬》中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艾未未工作室的一面牆上貼滿A4紙,紙上列著密密麻麻川震中因校舍豆腐渣工程而不幸罹難的五千多位中學生的姓名、死時年紀、與學校;艾未未幾無休止地在韋伯或推特上傳照片或訊息、隨時更新個人動態。我對艾未未與網路的高度結合最感興趣。艾未未或許不是當今世上與數位媒體結合最緊密、使用率最頻繁的藝術家,但在他的世代中相信是名列第一。數位媒體與網際網路這種資本主義發達與高科技產業相互扶持而得以問世的產物,如何讓社運份子或(特別是左派的)知識分子借力使力,進行他們的政治批判,就某個角度來說,也是許多對資本主義、全球化等「壞東西」恨得牙癢癢、卻又不可能與之切得一乾二淨的人,某種不得不然的抗爭之道。

說穿了,這其實是所有馬克思的徒子徒孫,在無法抵擋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威力下,必須認識到,至少就現階段來說,他/我們只能學習如何在這時代洪流中與之相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