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28, 2012

看片小記: 車手 (2012)

遠行之前進了戲院趕了早場,在兩三個選單中最後決定看鄭保瑞的新作《車手》。

打從《怪物》(2005)開始看鄭保瑞的作品,就對他頗具風格、具有衝擊性的影像感興趣。今年的《車手》或許是由銀河映像接手並由杜琪峰監製的關係,影像頗沾染杜氏色彩,某些宛如雙車飄移華爾滋的運鏡,或者凝視人物的畫面,幾乎可確定以《鎗火》(1999)、《神探》(2007)、《奪命金》(2011)為範本。

這轉變或許令熟稔鄭保瑞作品的人意外,不過就作品本身的成果來說,倒是不錯的嘗試。本片故事非常平鋪直敘,概念上也不複雜,主要講的是發生在兩個晚上中警匪尬車的過招。既然重點是車,電影索性把經營角色的努力壓縮到最小,不費心處理人物性格的深度與角色關係的複雜,而著眼於匪夷所思的駕車技術。就這點來說本片甚有精彩處,尤其在於直角飄移入彎的炫技,以及呈現香港島山路與髮夾彎的狹路尬車,不僅僅是在示範非凡操車,也將香港狹隘擁擠的空間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電影也在攝影方面創造出不斷出現視覺死角的飄忽及鬼魅,變相使得德製硬裡子轎跑吃鱉,日本改裝車靈活勝出。

這是意外的驚喜。鄭保瑞可能意識到不應該將好萊塢流行的追求競速與馬力的尬車電影照本宣科移植過來,也無法再次複製日本興起的飄移風,於是轉向追求彎路與狹路上的駕車華爾滋,從而展現出有別於洛杉磯的都市駕駛邏輯。單純看影像風格化與駕車炫技的話,本片是不錯的選擇。


7月 24, 2012

2012台北電影節: 山城裡的麵包香 (Historias que so existem quando lembradas, 2011)

《山城裡的麵包香》原文海報
雖然外片的中文譯名常常很讓人崩潰,但偶而會有神來之筆。今年台北電影節引進的法國、巴西、阿根廷三國合資作品《山城裡的麵包香》,中文片名完全脫逸原文片名,卻巧妙直指電影本身充滿詩意的靜謐與沉靜的視覺與敘事美感。電影的第一幕,是漆烏黑暗中,逐漸滲進一絲幽微的燭光,白髮老嫗提著煤油燈走近,站到平台前開始準備食材。

堪堪滿百分鐘的片長,由這樣緩慢的片斷一一銜接,演繹居民盡是老人的巴西山中小鎮時光。千篇一律的日常事務,每日反覆的相同對話也有如例行公事;花白髮絲,臉上斑駁的褶痕。彷彿時間從很久以前的某天停止,便一直是這樣了。

我們甚至一度無法辨識電影中的時空。直到年輕旅人的出現。從此例行生活開始有了改變,甚至畫面都開始變得生動活潑。

7月 13, 2012

2012台北電影節: 秋光奏鳴曲 (Höstsonaten, 1978)

(是,我確實是等到今年的台北電影節,才終於和柏格曼的這部名作相逢。不過能在大銀幕上看電影,怎麼說都比在電視螢幕上看DVD強。)

《秋光奏鳴曲》有柏格曼作品中極浪漫的片名,但其殘酷令人不忍卒睹的程度卻或許是數一數二的。這部片的本事是發生在一個以青年夫妻為主的家庭中一天之內的故事;青年夫婦邀請妻子的新寡母親前來同住,母女多年未見如今相逢看似熱切融洽,卻暗藏多年未決而一觸即發的不解、誤解、以及種種的怨懟。這個聚首之日也因之成為攤牌決裂之時。


7月 09, 2012

看片小記: 神探愛倫坡黑鴉疑雲 (The Raven, 2012)

1849年10月初的某個清晨,愛倫坡被發現獨自頹坐在巴爾的摩的公園座椅,他當時已生命垂危。這位以恐怖、怪誕、離奇的懸疑推理故事聲名大噪的作家,死前最後時日的形蹤與遭遇本身也成了一個謎。原創劇本、也就是說(可能)並非改編自任何文本或援引真實事件的《神探愛倫坡:黑鴉疑雲》,搬演偵探小說始祖愛倫坡如何走向死亡的這個謎團。

以政治色彩鮮明並在電影美學上也成績不俗的《V怪客》(V for Vendetta, 2005)一鳴驚人的James McTeigue,在《忍者刺客》(Ninja Assassin, 2009)更向商業靠攏後,再次出擊的《神探愛倫坡》整體而言四平八穩,少了敘事或視覺層次上的大膽,多的是想要講個更完整細緻而且古典的故事。單就故事來說,本片雖有近兩小時篇幅,但節奏明快,藉由殺人懸案的一個個線索,引導觀眾隨愛倫坡抽絲剝繭,推敲殺手身分及犯案動機。

7月 03, 2012

電影青春,校園熱血?

電影青春,校園熱血?

郭任峰(本文原刊載於觀察者-藝術生態觀察站)

《十加十》〈唱歌男孩〉
「又到了鳳凰花開的季節,莘莘學子們即將…」這等老梗,妳我一生當中至少要聽過三四遍。初聽有無限憧憬,再聽躊躇滿志,三聽略有感傷,聽到第四遍就是陳腔濫調了。

但老梗總有新玩法,就像校園電影玩到爛還是青春期荷爾蒙過盛的劇碼,但怎麼玩就是永遠有人捧場,而且玩得夠聰明夠芭樂還能成為傳頌一時的世代符碼。寶島去年就爆紅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時間全台美眉都逼問身邊的男生自己是不是她心中的沈佳宜。《那些年》旋風般成為集體膜拜的文化商品,讓洋溢青春熱血、文藝浪漫的校園電影再次風靡台灣。

7月 02, 2012

I HAVE HUMOR

這個單字如果出在GRE一定會搞死一堆人。humor誰不知道呢?不就是幽默感嗎。吼吼吼,有這麼無趣我會特別來提嗎?

幽默感確實是humor的一解,卻不是它的第一義。根據我手上的砸死人韋伯英英字典,humor的第一義:動物或植物的體液,包括黏液、血液、痰、淋巴、膽汁等體內所分泌的流體或半流體物質,皆統稱為humor。

Humor的字源可上溯至拉丁文humor/umor,更可遠追至希臘文的hygros,意思大約都和潮溼、汁液有關。從這裡來看humor的第二義就很好理解了:氣質、性情、性格(奇摩字典收了humor的第二義卻放在最後面,而且未收第一義,不夠用功)。這顯然是從humor的第一義衍生出來的邏輯產物。一個人的生理也就是內分泌系統如何運作,往往會影響這個人的心理狀態甚至基本性格,所以我們看到別人舉止失常或暴跳如雷的時候,會說他/她是不是內分泌失調?這真的很有道理。

最有意思的是,我們時下使用humor即幽默感這個字的方式,會把沒有幽默感的人事物形容成「很乾」。這個用法從何而來不可考;何以有幽默感的東西比較「濕」,不好笑的東西比較乾燥,實在令人費解。但是如果把幽默感和體液兩種humor想在一起,竟然一切都通了!欠水的人事物當然就乾了嘛!所以好笑的、有幽默感的(humorous),和醫學生理學中關乎體液的(humoral)字出同源,完全合邏輯又好聯想(甚且humorous的第一義乃今日少用的「潮濕」)。

Are you funny?
Yes, I have humor. A LOT.



*提供韋伯線上字典的各單字連結:humorhumoroushumo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