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8, 2013

看片小記: 康提基號:偉大航程 (Kon-Tiki, 2012)

挪威探險家索爾身上流著接近愚勇的血液,自小即帶著無盡熱情探索未知,成年後在玻里尼西亞群島生活考察,發現當地原住民可能源自南美洲的證據。他想將自己的發現公諸於世,扭轉當時玻里尼西亞人及文明源自亞洲的說法,卻沒有人相信他、願意出版他的著作;為了印證明自己的論點,索爾決定以千年前南美原住民築筏出航的原始技術,從南美洲到玻里尼西亞走一次海上的萬里航程。

改編自二十世紀中葉真實故事的《康提基號:偉大航程》,乍看之下頗有印第安那瓊斯系列白人在原始世界探險的風情,海上漂流的視覺奇觀也讓人聯想到不久前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不過本片並沒有印第安那瓊斯系列的熱鬧與種種奇遇,也沒有《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那種哲思辯證與心靈厚度;它骨子裡倒讓人想起荷索的奇片《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1982),為了不切實際的宏願寧頑抗自然,也要完成一項沒人看好的壯舉。

而這項壯舉,不論是就故事或影像的視覺奇觀與背後的拍攝難度,都一樣令人肅然起敬。《少年Pi的奇幻漂流》固然視覺瑰麗詩意,也有極高門檻的攝影難度,但它主要的海上場景都在室內搭建、攝製後再以數位特效完成。《康提基號》不同,本片全部以實景拍攝,海上連同陸地部分的戲,共橫跨了瑞典、挪威、保加利亞、馬爾他群島、泰國、以及馬爾地夫等六國拍攝完成,根本是好萊塢A級製作的規格。這兩部同年出品的海上電影(或者說公路電影的海路版),雖然知名度、吸金能力與獎座數量相差頗大,但就絕美的視覺影像來說,成就堪能相提並論。

有關人類學、民族誌、考古學研究最為人詬病者,無非是以白種人的窺奇視角,去「挖掘」、「探索」未知的世界,而所謂的未知世界,往往是第三世界或所謂的原始世界,也因此早期的這類研究,都帶著異國情調。毫不意外地,銀幕上的經典探險家印第安那瓊斯,本業正是考古學者;而他四次遠征的地點,也全都去了南美洲、南亞次大陸、中東等第三世界國度。印第安那瓊斯不論如何瀟灑帥氣,他所代表的人類學、民族誌、或考古學的田野工作者,以(西方)科學知識為武裝,以求知為道德命題,堂而皇之進出各地,總難擺脫帝國/殖民論述的框架,而成為其附庸。

《康提基號》一開始也給人這樣的不安與疑慮,是否索爾一行人也將犯同樣的盲點,被白種人的自傲與自溺沖昏頭,而莽撞地直闖南美洲與玻里尼西亞?不過這偉大航程的初衷,有別於印第安納的尋寶大夢,是要循千年前南美原住民的航路,照樣走一次。這跨越時空與族裔界線的兩次遠航,巧妙讓索爾堅定執拗的意志,與南美先民(無可考證也原因不明)的旅程疊合。如此,康提基號的大冒險,則在強與天爭的白種人帝國邏輯之外,多了一層「成為(異族)先民」的向歷史致意的詮釋可能性。

*有關真實歷史中的康提基號歷險,可見維基百科詞目,由此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