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3, 2015

瑞士微觀光:蘇黎世

在伯恩時便注意到,建築一般來說裝飾較少、顏色較為單調,若不是從遠處望去結合山水美景,走在街道巷弄內多少會感到視覺上的乏味。Y說這很可能是因為瑞士是新教傳統較深的地區,簡約的價值觀反映在建築格式上,花俏華麗的雕飾都省掉了。

如果說伯恩的城市地景因為古樸雅致而稍嫌單調,那麼蘇黎世相較之下就更是商業氣息濃厚、中產階級色彩鮮明的觀光城市了。Y與我到目前為止造訪的每座城鎮都親水,都有大小河流穿越市區;蘇黎世除了貫穿市中心的利馬特河(Limmat)之外,南方更緊鄰狹長的蘇黎世湖(Zürichsee)。蘇黎世鬧區並不大,由利馬特河隔開的東西兩側,猶如兩個世界:高檔觀光區和更高檔的名店區。同時具備高度商業化、精緻觀光與全球銀行重鎮的蘇黎世,將銀行區放置在離火車站較遠的鬧區邊緣,利馬特河東側餐廳、百貨公司群聚,西側則四散頂級精品名店。瑞士的高規格物質生活(換句話說也是高物價)與山明水秀、窄巷古剎充分結合,非蘇黎世莫屬。

(河岸彼端近景是水教堂,後面有哥德式尖塔的是蘇黎世大教堂。還有,河水綠得不可思議。)

雖說蘇黎世好像比伯恩多了點銅臭味時尚感,但它在新教歷史上其實更為重要。蘇黎世的大教堂(Grossmümster)是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重要據點,也是瑞士德語區宗教改革的起點。隔著河與大教堂對望的則是聖母堂(Kirche Fraumümster),兩者並列蘇黎世最重要的宗教建築,也是城市代表性建築,都是九世紀留下來的千年古蹟。兩間教堂都對外開放,我們去的那天還碰巧遇到有人借聖母堂辦婚禮,可惜我們不能進去看看瑞士人在老教堂辦婚禮是啥模樣,頗覺可惜。

大教堂旁還有一個嬌小許多、名號柔美的水教堂(Wasserkirche),在十世紀左右,水教堂現址建了一個當時少數教派的教士秘密集會處,後來兩位教士遭迫害後埋葬於地窖中,而會所經過幾次擴建,成為今天的規模。水教堂也對外開放,建在水平線下的地窖更經過整理後供人觀覽,鎮日沁涼,還能看到教士墓穴。

插播:關於城市二三事

蘇黎世如同伯恩,觀光資訊隨手可得,其實不太需要我再多介紹,如果有什麼神秘景點,恐怕也要久住的當地人才能一窺其盛。想走博物館行程的還可以去看看收藏頗豐的蘇黎世美術館(Kunsthaus Zürich),可以輕易耗掉一個下午。我這裡想花點時間談談來瑞士兩座城的一點觀察體會。在伯恩的時候我很快就注意到,舊城區幾乎沒有任何斑馬線、也沒有紅綠燈,行人單車任意穿越大街小巷,在輕軌電車前後來去自如,好像沒人在穿越道路時顯得緊張或匆忙地加速而過,一天下來也沒看到什麼險些相撞的交通事件。到了較現代化的蘇黎世,鬧區開闊得多的馬路讓給汽車通行,也有斑馬線與紅綠燈,但在柏油馬路以外的路段,依然是行人與單車的天下。

走在瑞士,特別是伯恩舊城區,心裡有些小小的震撼。這看似有些混亂失序的馬路場景,對我來說,其實是真正落實「行人優先」的道路理念,是對用路行人的真正尊重。沒有斑馬線或紅綠燈,代表行人不需要在特定地點才能穿越馬路,在任何地方都應該要能放心行路;相對來說,在這裡行車,無時無刻都要加倍注意行人,隨時準備放慢速度。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間是否真正考量行人優先的意義,將用路權給予行人,我認為在這裡可以看得最清楚。

同樣的例子在許多有輕軌電車的歐洲老城鎮都看得到,包括待了兩週的弗萊堡。雖說弗萊堡據說曾發生輕軌電車不慎撞死路人的情形,熙來攘往的市中心,行人、單車與輕軌電車擦身而過的繁忙交通,有時看來確實也頗嚇人,卻也沒聽Y或接待我們的弗萊堡在地人提到輕軌電車該設防護設施、或是市中心該要設紅綠燈並嚴格管制交通秩序之類的說法。

(弗萊堡;這在台北會被投訴的吧?)
國內市區斑馬線畫得密密麻麻、紅綠燈隨處可見、捷運先後架起柵欄,乍看似是保護路人或捷運乘客(捷運的例子某程度上確實是有),但實則並未真正尊重行人的用路權。我相信,在台北街頭,沒有哪個路段是行人可以真正放心行走、而不用擔心哪部摩托車或汽車突然衝出來撞倒甚至肇事逃逸的。當然,人口密度之高如台北者,要沒有斑馬線與紅綠燈來管制交通且讓行人與車輛和平共處,確實有些陳義過高,但我懷疑我們是否真正思考過什麼叫做「行人優先」的用路觀念。

伯恩還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噴泉雕像(這在蘇黎世也有但少見得多)。噴泉雕像本身不是重點,而是從噴泉出水口源源不絕流瀉而出的水。在伯恩與蘇黎世我不只一次看到遊客拿著寶特瓶或當地居民拿著水杯盛水,直接以口就著喝的也很普遍。當然,瑞士是個富裕的國家,觀光重鎮伯恩與蘇黎世能打造不斷絕的飲用水供市民與旅人使用,加上自來水與管線具有(應該)可飲用的水質,已是公共建設、觀光投資與城市財務等實力的展現;不過,這一座座的噴泉雕像背後,同時也讓人看到一座城市經營的視野與格局,能夠思考並願意照顧到城市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讓水成為公共建設的一部分,是人可以隨手取得的資源。這再次證明一座城市對於人的根本尊重,可以如何誠懇大方地展現在非常具體的小細節上。

水是生命的基本元素,這是我們根本不需要思考的常識;偉大的城市也往往是親水城市,這也是觀察、體驗、思考城市的共識。但是,我們對於這些常識與共識能夠落實到什麼程度?能讓一座城市親水到什麼程度?再次回到弗萊堡,也能提供一個佳例。之前提過弗萊堡的運河與市中心漫佈的水道,是完全不在水道上加蓋的,行人可以真正親近水、同時也造就浪漫美麗的城市風景。城市中人與水這種零距離的生活,不但成為市民隨時隨地消暑的絕佳資源,也少有市民或旅人誤踩,甚至還讓誤踩水道加上個有趣的說法。

如何讓城市成為「人」的城市,而不是汽車的城市、消費的城市、或者企業總部的城市,我認為伯恩、蘇黎世、弗萊堡都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線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