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23, 2015

雈、萑、雚

以上三個字都唸作ㄏㄨㄢˊ,音同「還」、「環」。

要注意,草字頭的「萑」與頭上一對角的「雈」並不相同。草字頭的「萑」自然從艸部,八畫。根據手邊的五南版《國語活用辭典》,這個形聲字的第一義為草木繁多;它也用以稱一種蘆類植物,即荻草,而有「萑葦」一詞。萑葦也就是《詩經》曾出現過的「蒹葭」,即蘆荻的別名。「萑」的用法還有「萑蔰」,用以形容草木茂盛又有華采;「萑苻」為沼澤的古名,由於草叢濃密易於躲藏,也用以比喻盜賊聚集地,因此成語「萑苻不靖」便是形容強盜眾多、國家不太平。「萑」若念成我們比較可能猜的ㄓㄨㄟ時則專指藥草名。

至於頭上長一對角的「雈」則是象形字,從隹部,四畫。頭上長角的鳥,印象中只有貓頭鷹最接近了;沒錯,根據五南版《國語活用辭典》,「雈」指的便是「一種頭上有簇毛如角,類似貓頭鷹而品種較小的鳥類,腳有毛,夜善飛,好食雞」。這敘述也讓我想起貓頭鷹的近親角鴞;但我不確定鴞與雈是否有關聯。

至於也同音的「雚」,五南版《國語活用辭典》竟然根本沒收,只在「雈」條目後列的字辨參考提到「雚」是個形聲字,從艸部,似是一種蕨類植物。這個條目應該是參考自《說文解字》;許慎編《說文解字》時還有「萑」這個部首,將「萑」、「雈」、「雚」都納入此部,但這究竟是原典所錄、還是後人抄寫時有所訛誤,需要進一步查證。若比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則「雚」通鸛(ㄍㄨㄢˋ,音同冠、灌),是鳥類的一種;《康熙字典》所收錄的「雚」,則同時用以指稱水鳥與某種內含白汁的蔓草。

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網站則取了折衷,「雚」唸作ㄏㄨㄢˊ時為草名,唸作ㄍㄨㄢˋ時則指的是鳥。《異體字字典》還收錄了「雚」有第三種唸法ㄨㄢˊ,是「芄」的異體字。《異體字字典》功課做得比較齊,剪貼不少原典圖檔作為參考,也看得出來段玉裁注解《說文解字》時,所收錄的「萑」與「雈」的篆體字幾乎看不出有何分別,到了楷書也常難以分辨兩者不同。

有趣的是,《康熙字典》收錄艸字頭的「萑」也是同時形容草木繁多與指稱鳥名,卻完全未收錄頭長角的「雈」了。而《說文解字》網站也是如此,有「萑」而無「雈」。我使用網路搜尋時,《康熙字典》查的是原圖掃瞄版,因此應該不會是網站輸入時的訛誤;但《說文解字》網站並無任何原圖掃瞄的版本,需要進一步去找原典查察。

上下兩千年的流變至此,看來要動用文字考古學者,才能得知是怎麼以訛傳訛的了。

這三個異義同音的字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如今相當少見的字了。我雖然不是中文系出身,自認讀過的字也不少,這輩子卻從沒見過這三字,直到這學期一個班上的學生名字裡赫然有字典裡根本查不到的「萑」。不得不再次佩服這位學生的家長,若不是國文造詣驚人、便是煞費苦心絞盡腦汁,硬是給小孩子起了有罕見字的名字。或許蘆荻的意象很美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