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7, 2016

英倫十日:攝政建築,白金漢宮

說好要談建築的,不好意思又岔題講古了,但確立這些歷史脈絡,比較能夠清楚認識走向富強十九世紀的英帝。而一開始要提的攝政時期建築就是在這樣的時空情境出現的。根據偉大的維基百科,攝政時期建築大約是出現十九世紀早期的格式,在英國屬於晚期喬治亞式(Georgian)風格。此風格得名自十八世紀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的喬治一世至四世四位君主;而喬治四世於1810年代擔任攝政王子(Prince Regent),其奢華的生活也讓這時期被冠上攝政時期(Regent Era),強調精緻豪華、貴氣逼人的美學時尚。

攝政時期建築由偏巴洛克風的早期喬治亞式建築漸次過渡到十九世紀初,已是新古典主義強調平衡工整、少見雕飾的仿希臘羅馬式復古風,也和同時期歐陸德語區的Biedermeier、美國的聯邦式建築(Federal style)和法國拿破崙時期的帝政風格(Empire style)等相呼應。有趣的是,資料也提到攝政風格的建築多為三、四層樓的較低矮樓房;確實,雖然倫敦的攝政街、巴斯的Great Pulteney Street與Royal Crescent建築頗恢宏,但樓層都不高。維基提供的資料是,由於連年內外戰事導致國庫漸虛,政府不得不減少公共建築的支出;同時,依賴進口的原物料如木材也短缺,加上其他建築材料的稅收增加,多重財務負擔都直接導致攝政時期建築更朝向簡約風與成本較低的矮房格局。不過數大便是美,整排攝政風格建築蓋起來,看著還是很壯觀的,走在攝政街便有這樣的印象。

(在倫敦沒拍什麼攝政風格的建築;如果我的眼力不差,這幢在巴斯的townhouse應該是攝政風)

也是這樣的時空脈絡,白金漢宮才會從最原始的townhouse(有人譯成聯排別墅但好像沒那麼高調)格局,在漢諾瓦王朝的喬治三世(George Ⅲ)於1761年收歸王室之用後,經過十九世紀的擴建而底定它後期喬治亞式建築的風貌。雖然它灰撲撲又略顯侷促的低調外觀,實在很難讓人把白金漢宮與「皇宮」、「大英帝國」聯想在一起,但這或許就是英國人特有的拘謹、或是維多利亞時期節制含蓄等情操的展現吧?也或許,維多利亞女王要向她漢諾威王朝的前幾位購買並擴建白金漢宮的君王致敬;有可能也是擴建後的白金漢宮比St. James’s Palace寬敞舒適?無論如何,總之維多利亞女王慧眼獨具,於1837年登基之時,正式以白金漢宮為王室居所,從此白金漢宮便成為英國王室的家。

之前提到過,我們因為抵達倫敦的第一間下榻處就在天子腳下,便就近在隔天先參觀白金漢宮。我們很幸運,前往白金漢宮的時間點,無巧不巧地正逢衛兵隊交班,身為觀光客當然要觀禮一下。白金漢宮的衛兵隊交班儀式顯然是個遊客必訪的大熱門,這個長達三百多年、據稱自十七世紀延續至今的傳統,由女王侍衛隊(Queen’s Guard,較正式的名稱是House Troops)執行。今日負責此任務的衛兵隊共有五組步兵團(regiment),分別是Grenadier、Coldstream、Scots、Irish與Welsh,再加上兩組騎兵隊,駐守在白金漢宮、Wellington Barracks(New Guard)與St. James’s Palace(Old Guard)並輪替駐點。

每年的四月到七月這段時間,每天上午11:30(其餘月份則是隔日),可以看到著盛裝邁著大步的衛兵,或持槍或扛著樂器,吹號打鼓、頗有陣仗地進出白金漢宮。每逢衛兵交班,白金漢宮前也因道路管制與四處湧來的遊客而交通大打結。英國皇家官網介紹說,這些衛兵都是有正式編制的服役軍人,也多有海外駐軍的經驗。或許這些裹著笨重衣裝的衛兵當真身手了得,個個都像007;不過在我看來,白金漢宮的衛兵交班很像台北忠烈祠的憲兵,象徵意義與展示作用遠大於守衛。重點並非在於他們是否有近身搏鬥退敵的真本事,而是他們代表了這個王室、國家的一個門面,才需要在執行守衛皇宮如此重要的任務時,卻穿著毫無實戰功能的禮兵服,並且像遊街般大搖大擺交班換哨。

(在白金漢宮前拍的整組衛兵交班照片裡最愛這張,像大拜拜)

白金漢宮往東多原為王公貴族或政治高層使用,包括幾乎是緊鄰著的St. James’s Palace以及本是維多利亞時期作為皇家動物園的St. James’s Park;公園盡頭則有首相官邸,遠近馳名的「唐寧街十號」(10 Downing Street)是也。首相官邸隔壁則是Churchill War Rooms,當年英國首相在此指揮英軍對抗納粹猛攻,邱吉爾更宣布此處作為作戰中心,戰後荒廢多年,直到1984年才成為博物館。再往東去不遠,就是西敏寺、大笨鐘、國會大廈等重要的政治地標了。這些政治地標要不是平民禁入、就是要花很多錢買票進場,我們一律跳過了,後來都去逛街市集或博物館,也沒再回來走走。還記得在Free Tour of Royal London的最後一站在西敏寺旁的小草坪Parliament Square Garden,導覽員Lars指著西側的Methodist Central Hall說,這間衛理公會的禮拜堂有個特殊的歷史意義,聯合國組成後的第一次會議,就是於1946年在這裡舉行的。

白金漢宮的東邊見證英國近現代的政治地景,西側與南側則比較熱鬧,商店餐廳百貨,應有盡有。我們在白金漢宮的西端嚐到正港的英國經典菜炸魚薯條,而且還是早餐;嗯,好奇嚐鮮可也,但說實在沒什麼興趣再試一次。

(炸魚薯條在這間百年老店Bag O' Nails品嚐,一早已經有老主顧來點啤酒喝)

延伸閱讀:有關十八、十九世紀英美建築風格,偶然找到這個網頁,介紹美國的部分,包括喬治亞式、聯邦風格都有介紹,是頗為速成有用的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