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3, 2016

三疊字在中文世界不算少見,至少基本款「森」、「鑫」、「晶」、「轟」、「聶」都是常用字,稍微陌生的像是「矗」、「鱻」、「焱」、「淼」可能難一些,但還不至於是罕見字。之前也介紹過三坏土的「」了。

那麼三頭鹿的「麤」呢?

不會念、意思不懂沒關係,三疊字的好處是查字典很容易。麤,ㄘㄨ,音同「粗」,鹿部二十二劃;手邊的五南版《國語活用辭典》如此解:「會意;从三鹿。鹿性易驚,驚則奔走飛躍,固群鹿驚走為麤」。好了,這看起來很直接明瞭,三為眾數,一群鹿跑動起來自然是因為受到驚嚇,因此三頭鹿擠成一個字,大約是表達驚走之意。

但是辭典接著說明「麤」的字義卻與「粗」相通,所羅列的成語如「麤服亂頭」或字詞「麤觕」(兩字音同、義相近,大約是疊字的概念)與「麤糲」等,都指出三頭鹿就變得不精細了。若由此解,稱得上罕見字的「麤」不算是個好字,有它出現的地方大概都不太妙。

但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何受驚嚇而跑動的鹿會演變成粗糙不精細?

其實,早在《說文解字》便已收錄「麤」,但說明極少;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為麤所做的註解則是將受驚亂跑跳的鹿延伸為鹵莽,因而有了不精細、粗疏的引申義,與「粗」相通。同樣在清朝編纂的《康熙字典》則有比較豐富的參考來源,能清楚看到「麤」的使用,其實早在周朝便已有粗大不精的意思,到後來擴充字義,也可以用來指概略之意。

我在猜想,「麤」很早便與「粗」相通、並且後來變成罕見字,是否沒什麼道理,單純就是求方便、省麻煩,最後將錯就錯的結果?又或者,兩千五百年前老祖宗造了這麼複雜的字後覺得難寫難記,後來也懶得使用,乾脆以粗代麤算了?但話說回來,三頭鹿變成米字旁,也差太多了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