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14, 2016

英倫十日: Brick Lane

落落長的倫敦行旅分享至此,所有熱門景點與走逛區,東起柯芬園、西至白金漢宮、北達攝政公園、南抵西敏寺,除了英國王室最早基地倫敦塔之外,都在市區的中間至偏西一帶。倫敦塔所處的西堤區、即東倫敦的西側,其實才是更老的倫敦市區,不但可見中世紀建築的殘餘,也還保留些許十九世紀中下階層活動的痕跡。雖然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空襲轟炸讓東倫敦盡是斷垣殘壁,以致上世紀五零年代起的都市更新使東倫敦的地景幾乎完全改頭換面,但某些街區還保留住近百年前的風貌。

大約十年前,弟與弟媳(當時是他女友)已到過倫敦遊歷,因此這次行前特地問了私選行程;幾個他們推薦的文青行程中,相當吸引我的是東倫敦的Brick Lane(紅磚巷)。之前也提過,本來預約了免費的Brick Lane塗鴉導覽,但因故遲了五分鐘而抱憾。沒關係,既來之則安之,沒人帶?沒問題,我們自己走。於是再度踏上本人最擅長的旅遊方式,讓地圖與雙腳導覽、走一步算一步的行程。

(紅磚巷特產塗鴉,隨時讓你駐足觀賞、沈思)


Brick Lane大致位於倫敦塔的正上方一公里處,從最近的地鐵大站Liverpool Street出站後往東走,很快就能看到指標,沿街巷弄裡的雜貨舖與小酒吧已透露這區明顯的市民色彩。愈往東走,大型商場、精品百貨愈見稀少;若看到並不算高但相當醒目的全白教堂Christ Church,就等於已在Brick Lane周邊了。這裡與中產階級色彩鮮明的倫敦中西區相當不同,多的是中低價位但品質未必差的工廠貨服飾、獨立藝術家的店鋪藝廊、南亞族裔的雜貨舖與餐館、推車型態的活動美食攤、以及龐克與塗鴉等前衛或地下文化的基地。這一區大概可以從Christ Church斜對面的Old Spitalfields Market開始逛。這個位於Commercial Street的市集,型態很接近台灣的公有市場,差別只在於他們比較乾淨整齊囧,裡頭有各式攤位,販賣平價服飾、手工藝品,有我最愛的平價美食、也有較舒適的中價位餐廳。

從Old Spitalfields Market東側跨過Commercial Street,便進入Brick Lane的街區。此區歷史可上溯到十五世紀,大約在十七世紀開始因釀酒業在此設廠而逐漸興盛,並在鄰近的Spitalfields一地由法國的胡格諾教派(Huguenot)移民發展出以紡織裁縫業為主的聚落。接下來的兩世紀,Brick Lane成為移民與低技術勞動力來來去去的社區,文化地景每隔幾十年就更替一次,最早是猶太人與法裔教徒進駐、並在接下來兩世紀成為猶太色彩強烈的社區;到了十九世紀,由於大量愛爾蘭移民跨海落腳於此,天主教風情漸增。二十世紀晚期,孟加拉移民又大舉湧入,讓Brick Lane風貌再次改頭換面,如今走在這條窄道,沿路半數以上正是南亞風味的餐館與店鋪。

不過,剛剛說過,Brick Lane的特色之一是令人眼花撩亂的塗鴉以及各色市集與美食攤。我兩次造訪此區,都為精彩不亞於紐約的塗鴉著迷,大概此區七成左右的塗鴉都留影誌念;也為自己鍾愛平價美食、不爭氣的胃卻頂多能吃個兩攤而抱憾。若和我一樣喜愛市集與美食攤,請一定要在週末前來此區,平日深鎖的神秘大門會在這時才敞開,中北段的Brick Lane會有引人入勝的美食市集,大抵世界上所有的美食文化在這都有一席之地,只等我們躬逢其盛。這裡的市集比較像跳蚤市場,平日也有但週末更熱鬧,有較精緻的皮件飾品等手工藝、也有攤位賣些搖滾精神不死的二手黑膠唱片與短T,非常嬉皮,老搖滾魂的文青一定能挖到寶。

之前提到,東倫敦在二戰時期飽受空襲摧殘,戰後歷經大規模重建,今日已難窺看十九世紀以前的東倫敦風貌。大約從Liverpool Street地鐵站往南走,這一帶的西堤區泰半已改建成新穎的玻璃帷幕辦公大樓。這裡應是倫敦金融區之一,醒目建物包括暱稱「小黃瓜」(Gherkin,特指醃漬用的小黃瓜)的瑞士再保險公司大樓(The Swiss Re Building),遠遠便可以看到這180公尺高的子彈造型建築,相當流線的現代感,難以相信它已有十年以上歷史(2004年啟用)。資料上說這棟建築物啟動了倫敦超高建築的熱潮,隔著泰晤士河與之相望的碎片大廈(The Shard)似乎見證了這股熱潮,2013年完工時,各國仍未能完全從2008年開始的金融海嘯恢復,以致這座由法國龐畢度中心建築師Renzo Piano設計的英國最高建築(306公尺)如今仍有大部分樓層閒置。

西堤區的金融建築群肯定還有不少造型前衛、值得一看的玻璃帷幕大樓,但我們並未特意走過去一一朝聖,或許倫敦繼續引領國際金融貿易、而我們又有機會來走訪一遭時,再規劃西堤區行程吧。喔,還有更往東過去的東倫敦也是。

*有關東倫敦,最近剛好讀了一套書可以推薦親友。曾於1950年代在東倫敦擔任護士/助產士多年的Jennifer Worth,在晚年一口氣寫出三本個人在東倫敦工作的故事集,《呼叫助產士》(Call the Midwife)、《濟貧院的陰影》(Shadows of the Workhouse)、以及《再見,倫敦東區》(Farewell to the East End)。這套「助產士三部曲」文筆平易近人且生動無比,半世紀前東倫敦的中下階層文化與各人物鮮活躍然於紙,非常驚訝這是作者年逾古稀的高齡時寫就的作品。這套作品也在2012年由BBC改編成電視影集,極受歡迎,被譽為過去二十年來最成功的BBC影集之一。

沒有留言: